網頁文章 網頁文章

 

網頁文章 網頁文章

 鐵人夢語-尊重多元文化 是重要的教育課題

作者: 李萬吉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2月25日 上午5:50
這幾年台灣社會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產生許多的影響,少子化是最明顯的例子,而所謂的新住民文化融合及子女教育問題,也成為許多研究的議題,不少公部門也設立專門單位來處理相關業務。
然而,依據教育部統計和學者分析,卻發現不少新住民子女升上國中和高中職後,不希望受到歧視或異樣眼光,而刻意在資料卡上隱瞞家長的原生國籍,顯示學校環境和台灣社會中,對多元族群融合的程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政府雖然投注不少心力和經費,希望改善新住民的教育文化問題,然而我們依然常見許多不當的刻板印象有意和無意地被傳達與流傳,並且讓這些新住民家庭實際感受到,才會讓這些子女不希望被貼上標籤。只是這種社會的偏見一旦形成後,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扭轉。
要改變社會對新住民的偏見必須從多面向一起著手,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是教育的對象不能只針對新住民家庭,而是所有學生,以至於整體社會。
例如教導所有學生不同種族彼此間本來就沒有優劣之分,即使某些人的表現較弱勢,也不該以其種族或家庭而對有所歧視。
光是教育孩子還不夠,因為孩子們所接收到的錯誤價值觀,都來自於成人的世界。從家長親友的言談、媒體的報導,以致生活環境中的各種用語,常常都隱含著對不同種族的偏見或歧視,只是不被察覺或重視。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最好能讓孩子們透過討論和反省,來察覺生活當中存在著哪些價值偏見?藉以重新建立正確的觀念。
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都可能異地而居,都有可能成為他國的新住民,學習尊重多元文化,是我們不可輕忽的課題。(作者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簡介 簡介

 
邱馨儀 老師

  • 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學士 
  • 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 
  • 私立永平工商餐飲科專任教師
網頁文章 網頁文章

洪蘭:習慣決定機會 品格決定命運                 2014-05-14 天下雜誌 547期

      團隊的時代,品德和習慣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學識和能力。才智天生,但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不只影響觀感,更決定升遷。

        我請在美商任人力資源部經理的朋友,來跟我的學生講求職策略和面試應注意的細節。她一上台,就在黑板上寫下「習慣」兩字,然後說,「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你的升遷。」學生聽了都很驚訝,因為他們從小被灌輸學歷和能力很重要,從來沒有人強調習慣也重要。她舉例說明:辦公室是個小型社會,你的工作習慣,包括說話的態度、坐的儀態、處事的涵養,都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觀感,間接影響你的升遷。
       
        又因為辦公室空間不大,所以衛生習慣特別重要。絕對不可當眾剔牙、摳鼻、梳頭(因為梳頭時,頭皮屑會飛起來不衛生,所以應該去廁所梳)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有人喜歡在喝茶時,先在嘴裡咕嚕咕嚕漱一下,再吞下去,那也是很令人不舒服的。她說,曾經有位很有能力的課長,老闆有意調升他。一次宴請重要外賓後,課長在電梯內,用牙線剔牙,外賓嚇得直往後躲,生怕被他剔出來的殘渣噴到。老闆眉頭一皺,他就升不成了。所以,衣冠不整不是名仕派,是對別人的不尊重。說話不可口沫橫飛,更不可講得太興奮,用手指去戳別人。打呵欠要用手蓋住嘴巴,不可讓別人看到你的大牙。與人說話時,要保持一臂之距,不可貼著人說話,更不可咄咄逼人。
       
        學生聽了都嚇一跳,反省起來,好像自己也有很多壞習慣。一個學生問:那麼該怎麼辦?
這是好問題,習慣是你建立的,你當然可以改,孟子說,「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不過,要花很多力氣,因為習慣是個不自覺的行為。「不自覺」就表示,已經不動用到大腦什麼資源,可能連意識的門檻都沒過,所以改掉壞習慣需毅力,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再做。
我們的大腦像一個草原,本來沒有路,是經驗在闢路。走路會把草踩平,走的次數愈多,路愈大條,下自成蹊,最後形成習慣。
       
        習慣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大腦只有三磅(約一.三六公斤)重,只佔體重的二%,卻用掉人身體二○%的能源。大腦是全身最花能源的器官。因此,大腦會盡量把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動作變成習慣,使我們不花什麼力氣就能過一天,好把節省下來的資源拿去處理跟生存有關的重要事項。所以,要改變一個行為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新的習慣去取代舊的習慣。你必須在大腦中另闢一條新路,每天去走它,不讓草長出來,久一點後,新路成蹊;舊路許久不走,被草淹沒,最後就看不見痕跡了。
       
        習慣看似個人小事,其實影響深遠,因為現在是團隊的時代。團隊中,只要有一個人跟別人合不來,生產力和創造力就會減弱。在二十一世紀,品德和習慣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學識和能力。上天很公平,你不能控制你的基因,卻可透過努力,養成使你成功的好習慣。(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