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 拔河成為韓國第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12/03,相關新聞整理) |
對應課文概念: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第七課文化與位階 |
時事新聞內容: |
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日前對外宣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正式將「拔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中,成為韓國第18項入選的專案。 拔河作為祈願豐收的一種農耕遊戲,在包括韓國在內的稻米文化圈內廣泛流行。為保存此一文化,2014年韓國與越南、柬埔寨、菲律賓聯合為拔河申遺,經過相關人士的努力,最終使拔河申遺成功。 | |
評析: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稱為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與UNESCO為「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所編列的世界遺產名單不同。 拔河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團隊角力活動,世界各地都可以看見這類的民間文化。2015年12月,經過南韓、越南、柬埔寨與菲律賓等東亞四國聯合提出申請,成功讓拔河以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的名稱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中。由於四國聯合申請,意義更為重大,雖然各國拔河的形式與規則大同小異,但不同國家氣候與環境的差異,使各國的拔河文化各具特色與創意。 南韓拔河協會對外表示,有關韓式拔河的相關紀錄最早出現在15世紀,起源於當地婦女織布時,把漂白和擰布的動作逐漸編為拔河遊戲,用稻草捻成的繩索,有主幹與分支,再根據參加的人數決定繩子的粗細長短。目前共有三種類型的拔河被南韓政府列為韓國文化財產。 對於拔河文化「變成韓國的」,部分中國學者提出質疑,表示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770 - 221 B.C.)拔河就在中國民間流傳,唐朝(618-907A.D.)時也有超過千人參加大型拔河競賽的相關紀錄。 由於民間文化是人民自發創造的,在同樣的時空下可能會創造出不一樣的文化;不同的時空下,也可能創造出類似的民間文化。重要的是,申遺成功使一項流傳已久的民間文化得以保留。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搜尋條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遺產、拔河】 | |
延伸出題:
|
(C)1.拔河是各國常見的民間文化,請問下列何者亦屬於「民間文化」? (A)大野受韓劇影響,吃炸雞時喜歡配啤酒 (B)杉山放假時喜歡到美術館欣賞繪畫作品 (C)藤木到平溪放天燈,並許下新年新希望 (D)野口跑到電影場景的餐廳體驗劇中情節 【解析】(A)(D)屬於流行文化。因為電影或電視劇而興起,在短時間內普遍被社會大眾接受,但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就不再流行了。(B)屬於精緻文化。過去的精緻文化為社會上層階級才能享有的生活方式,但隨著時代變遷,精緻文化逐漸大眾化,逐漸轉變成代表生活風格及文化消費品味的行為。(C)屬於民間文化。早期放天燈是為了傳遞訊息,而後演變成節慶祈福許願的工具。 (B)2.下列關於文化的敘述,何者「錯誤」? (A)文化同時具有普遍性與差異性 (B)世代相傳的文化呈現相同模式 (C)人類透過相互學習而獲得文化 (D)接觸異文化可能產生文化震撼 【解析】(A)普遍性指在不同文化的社會中,仍存在一些類似或共同的文化項目;差異性指因人們生活在不同時空環境,彼此間自然存在文化差異。(B)(C)人類透過社會生活中的相互學習而獲得文化,並藉由語言文字、藝術創作或其他方式,代代相傳,並加以創新和改造。因此,即使傳承自同一文化,各世代也會呈現不同的文化模式。(D)文化震撼指身處不同文化時,可能感到心理和社會失調的焦慮狀態。例如當留學生到國外時,除了語言不通外,對當地的氣候、食物、生活習慣等感到不適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