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在位置 目前所在位置
104年大學學測公民與社會試題解析 104年大學學測公民與社會試題解析

                                      10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公民與社會科試題詳解與分析

 

◎試題趨勢分析與說明◎

今年學測的公民與社會考科,整體出題的方向靈活,強調時事的重要性,且出現了不少圖表判讀題。綜觀歷年公民與社會學測試題,可發現四大領域的考試趨勢大致如下:

 

社會單元

96年到101年,與性別相關的題目考最多,尤其常結合圖表來出題;其次常考的為自我形成的理論、結社團體。102年後學測內容為97課綱,試題的分布各課較平均,出題數稍多的為性別(亦常結合圖表)、媒體識讀、文化不平等。整體而言,102年後的考題較靈活,時事題則是歷年都常出現。

 

政治單元

歷年的學測題目並不艱澀,只要考生能夠確實理解課本中所講述之概念,想要拿到高分並非難事。在考題上,也較偏向以概念比較的方向來命題,例如:政黨與利益團體的比較(104學測)、政府體制的比較(100學測)等。最後在考點上,以政府體制的出現頻率最多,其次則是我國歷次修憲內容與兩岸關係。

 

法律單元

從近年考題觀察,考點普遍落在民刑法及訴訟法領域,且多偏技術性、生活性,重在概念的區辨,例如告訴、自訴與公訴的意義與程序;同時題幹敘述須轉彎思考,避免落入出題者的陷阱,例如以大四學生隱喻成年,考生須靈活運用基本原則、熟悉概念定義與差異方能致勝。至於憲法領域的題目則偏易,只要掌握基本概念便能得分。

 

經濟單元

7次學測中,至少有10題與市場供需有關,出題次數頻繁;其次則是國民所得的計算或侷限(6題)以及外部效果(5題)。此外,生產可能曲線與全球暖化在101年前較為熱門,但近3年已不常考;相對地,過去少見的政府收支、比較利益與分工則連2年出現,反映近年政府財政、經貿開放等社會重大議題。值得注意的是,以當下時事出題的比重並不算高,每屆約略只有1~2題,因此掌握經濟學基本概念才是取分關鍵。


(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透過媒體來理解社會現象,因此「媒體識讀」成了現代

社會應具有的公民素養,請問「媒體識讀」所強調的內容較接近下列何種能力?

(A)自主性思考    (B)溝通與協調   (C)社會關懷與服務   (D)適應與改變社會

【答案】A

【解析】媒體識讀的內涵包括透視媒體體質、解讀媒體內容、監督媒體偏誤等面向,強調閱聽人不只是被動地接收媒體訊息,更應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批判,成為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六課P.118「學習重點」。

 

( )2.1948年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可謂人權理念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關於這項宣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該宣言乃是由聯合國大會所通過,因此是一個強制性的國際公約

(B)該宣言明文禁止死刑,規定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與人身安全

(C)該宣言僅包括公民的政治權利,尚未納入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D)該宣言期望國家與國際採行漸進措施,使其獲得普遍承認與遵行

【答案】D

【解析】(A)該宣言並不具有強制性。(B)該宣言規定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與人身安全,但並未明文禁止死刑。(C)該宣言包括公民的政治權利與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三課P.56「聯合國的人權宣言」。

 

( )3.某國各地方政府近年來紛紛在國民教育階段推行英語課程,於此同時,該國教育部也停止實施既有的各項鄉土語言或母語必修課程。下列何項概念最適用於解釋該國此現象?    (A)文化位階  (B)多元文化  (C)全球在地化  (D)全球公民意識

【答案】A

【解析】推行英語課程、停止實施鄉土語言或母語必修課程,顯示出政府抱持學英語比鄉土語言或母語更重要的思維,呈現出英美文化高於本土文化的文化位階的現象。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七課P.156「文化位階與不平等」。

 

( )4.下表為甲、乙、丙三個國家在各教育階段女性教師所占百分比的調查結果。從性別關係及平等的觀點來分析表中數據,下列何者敘述較為正確?

(A)各國學前教育多為女性教師,是因為男性較不擅長照顧幼兒所致

(B)教育階段愈高則女性教師百分比愈少,反映出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C)丙國在各階段女性教師百分比皆為最低,顯示該國女性受教育機會偏低

(D)甲國在各階段女性教師百分比均高於50%,顯示該國女性較適合從事教職

各國的女性教師百分比

學前教育

小學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甲國

99%

81%

73%

51%

乙國

91%

84%

59%

40%

丙國

70%

45%

36%

31%

【答案】B

【解析】(A)應為性別職業隔離所致。(B)擔任高等教育教師需具備較高的教育程度,各國的高等教育女性教師的比率皆較低,顯示出女性具備高教育程度者仍較少,反映出性別不平等的現象。(C)丙國在各階段女性教師百分比皆為最低,只能顯示丙國女性教師比率比其他兩國低,由於無法得知其他職業的女性比率,故無法作出丙國女性受教育機會偏低的推論。(D)甲國在各階段女性教師百分比均高於50%,只能顯示該國的教師大多都是女性,而非該國女性較適合從事教職。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二課P.35-37「性別不平等、騷擾與歧視」。

 

5-6為題組

◎甲、乙兩國人口數與人口結構相近,且兩國近年來皆致力於推動社區營造,鼓勵人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下表為兩國社區營造的相關統計數字:

國別

項目

甲國

乙國

社區志工人數

22

38

社區營造組織數

3,500

4,100

社區組織獲得的政府補助經費

35百萬

12百萬

社區志工人數的男女比例

115

12

社區領導人的男女比例

101

31

 

( )5.依據該表,關於甲、乙兩國公民參與公共事務之敘述何者正確?

(A)甲國的社會資本較乙國更為蓬勃發展    (B)乙國居民較甲國居民更具備社區意識

(C)甲國社區營造較乙國更易引發公益私益衝突 (D)乙國因經費短缺故較未能順利推動社區營造

【答案】B

【解析】(A)(B)乙國的社區志工人數、社區營造組織數皆比甲國多,故乙國有較多的社會資本,其居民較具備社區意識。(C)無法由表中資料判斷得知。(D)乙國社區組織只是獲得的政府補助較少,並不意味其經費短缺,因為可能其自有的經費很多。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五課「公民社會的參與」。

 

( )6.從性別平等的角度分析兩國的公共事務參與,以下關於甲、乙兩國男女的社區參與描述何者正確?

(A)就甲國而言,男性較女性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B)就乙國而言,女性較男性更願意出任領導職務

(C)乙國較甲國在公共事務參與上具性別平等

(D)甲國較乙國更重視性別分工與相互合作的原則

【答案】C

【解析】(A)甲國的社區志工女性遠多於男性,故較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應為女性。(B)乙國的社區領導人男女比為31,故女性並沒有比男性更願意出任領導職務。(C)乙國的社區領導人男女比差距明顯小於甲國,故乙國在公共事務參與上較具性別平等。(D)如果重視性別分工與相互合作原則的話,應該男女都有相當程度的參與,但甲國的社區志工的女性比例遠超過男性、社區領導人的女性比例卻遠低於男性,故此選項錯誤。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二課P.35-37「性別不平等、騷擾與歧視」。

 

( )7.小華在大一時參加了一場示威遊行,因與意見對立者有肢體衝突,而遭警察逮捕留下紀錄。去年初他剛滿二十歲,本打算投入去年底的市議員選舉,以進行體制內的改革,但是辦理登記時因資格不符未能成為候選人。下列何者導致他不能參選而無法完成從政理想?

(A)年齡不足               (B)具有學生身分

(C)曾在警察局留下紀錄          (D)沒有獲得任何政黨提名

【答案】A

【解析】根據我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選舉人年滿23歲就可登記為公職人員候選人(但鄉(鎮、市)長、原住民區長候選人須年滿26歲;直轄市長、縣(市)長候選人須年滿30歲)。故小華才年滿20歲,並不符合登記為候選人的資格。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六課。

 

( )8.在民主國家中,政黨和利益團體都是常見的組織,對政府的運作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根據我國現行規定,下列有關這兩種組織共同性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都有影響政策的目的          (B)都有培養人才的功能

(C)都可以發起社會運動          (D)都可以收取政治獻金

【答案】D

【解析】根據我國《政治獻金法》第5條規定,只有政黨、政治團體及擬參選人可以收受政治獻金。利益團體並非政治團體,故無法收取政治獻金。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五課p.115政黨與利益團體的比較。

 

( )9.總統制強調權力分立,法律案及預算案一定要經過國會通過,總統簽署公布才生效。如果未完成上述程序,可能出現什麼狀況?

(A)若是預算案沒有通過,總統必須辭職以示負責

(B)若是預算案沒有通過,政府可能因此被迫停擺而無法運作

(C)若是國會通過的法律案被總統否決,國會可以提案罷免總統

(D)若是國會通過的法律案被總統否決,國會可以對總統提不信任案

【答案】B

【解析】(A)在總統制中並未規定法案未通過總統就必須辭職,總統若要辭職,必須是彈劾案遭到通過。(C)(D)在總統制中,總統由人民選出,任期具有保障,故國會無罷免總統的權力,亦無法對總統提出不信任案。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三課p.54-56總統制。

 

( )10.吉普賽人在世界四處流浪已超過千年之久。若吉普賽人想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至少必須取得以下哪項條件?

(A)發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

(B)獲得聯合國及國際組織的援助

(C)舉辦定期選舉以民主方式產生的國家領導人

(D)找到一塊可供居住且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的區域

【答案】D

【解析】國家的組成要件包括:領土、人民、政府、主權,從題幹中可明顯看出,吉普賽人四處流浪,並沒有固定生活的地方,故要建立一個屬於吉普賽人的國家,就必須先取得一塊不受他國管轄的土地,可供吉普賽人長期生存。(A)(B)(C)都不是組成一個國家的必要條件。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一課p.7-8國家的組成條件。

 

( )11.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雙方各自成立專責政府部門處理相關事務,我國為「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簡稱陸委會),中國大陸為「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臺辦)。關於此,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現階段大陸國臺辦以處理兩岸的政治關係為主

(B)陸委會為我國大陸政策之綜合協調與統籌機關

(C)我國的陸委會是依《國統綱領》的規定而成立

(D)陸委會與國臺辦為兩岸互動的窗口,亦稱「兩會」

【答案】B

【解析】(A)兩岸目前交流尚未到達政治層面,主要還是以經濟、文化等層面為主。(C)我國自1987年開放探親以來,兩岸民間來往日益密切,我國在1990年為加強大陸政策的決策功能及工作推動的效率,特別擬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1991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後,陸委會正式成為政府統籌處理大陸事務的專責機關。(D)陸委會與國臺辦屬官方機構,為避免主權爭議,故兩者分別授權海基會與海協會進行兩岸事務性協商,海基與海協兩會也被稱為「兩會」。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八課。

 

( )12.立法者為避免暴力及色情的電影及廣告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制定法律規定所有電視臺不得播出任何包含暴力情節的電影與廣告。此法律規定違反下列哪一項原則?  (A)法律保留原則  (B)比例原則  (C)誠實信用原則  (D)公益原則

【答案】B

【解析】立法者為避免影響兒童及少年的身心健康,制定法律規範電視一律不許播放含暴力畫面的電影及廣告,並非達到目的的侵害最小手段,違反比例原則中的必要性原則。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四課p.94-95比例原則。

 

( )13.警察取締酒醉駕車之行為,須適用由立法院制定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以及之後由行政院交通部與內政部訂定的《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予以處罰。若上述二者法規的規定互相衝突,應優先適用哪一個法規的規定?

(A)基於後法優於前法之原則,應適用《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B)基於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之原則,應適用《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C)基於下位階規範不得牴觸上位階規範,應適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D)基於法律保留原則,應優先適用立法院制定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答案】C

【解析】《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為法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為命令,以法位階理論而言,下位階之法規範不得牴觸上位階法規範,故應優先適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三課p.69法位階的意義。

 

( )14.甲在網路聊天室與其他人聊天,卻因觀點與乙不同,甲被激怒而使用三字經辱罵乙,乙即以甲涉嫌公然侮辱而欲向檢察官提出告訴。因公然侮辱罪是告訴乃論之罪,關於乙提起刑事追訴的程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若乙在提出告訴後與甲達成民事和解,檢察官即無須處理此告訴

(B)如果乙沒有提出告訴,檢察官便無法進行犯罪的追訴與訴訟辯論

(C)乙提出自訴後,檢察官仍可提起公訴,法院應依檢察官起訴審判

(D)乙依法律規定只能向檢察官提出告訴,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訴

【答案】B

【解析】(A)若當事人提出告訴後達成民事和解,檢察官仍得對加害人提出公訴(B)公然侮辱罪為告訴乃論之罪,故若有告訴權之當事人未向檢察官提起告訴時,檢察官不得追訴(C)當事人提起自訴後,便直接進入審判程序,檢察官不能再提起公訴(D)當事人可提自訴或向檢察官提起告訴。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七課p.181犯罪的追訴。

 

( )15.小玉為大學四年級學生,到賣場購買智慧型手機,從眾多不同型號挑選了一款,經過殺價以五千元便宜購得。店員要求小玉在一份內容為「凡在本店購買手機的消費者,三天後不得請求退換貨」的印刷書面下簽名。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購買手機並非學生日常生活所需的行為,小玉購買手機前須得父母之同意

(B)小玉與店家間的手機買賣契約,一定要以書面為之,契約才算是合法有效

(C)小玉可選擇購買手機的款式,並以較便宜的價格購買,是私法自治的表現

(D)店員要求小玉在書面簽名,無論簽與否,此書面皆未限制小玉的契約自由

【答案】C

【解析】(A)小玉為大學四年級學生,原則上已滿20歲,為《民法》上的完全行為能力人,故購買手機不需得到父母同意(B)買賣契約屬於非要式契約,口頭或書面為之均能有效成立(C)小玉和賣場店員之間自由決定手機款式和價格,是《民法》上私法自治原則的展現(D)若小玉在書面契約上簽名同意,小玉就必須受到此書面契約的拘束。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六課p.129-130私法自治與契約自由原則。

 

( )16.基於所有權社會化或所有權相對原則,人民之所有權受到法律保障,但所有權之行使或不行使,應符合公共利益,得依法受到限制。下列何者屬於所有權相對原則的表現?

(A)所有權人向無權占用土地之人起訴請求拆屋還地

(B)土地所有權人將私人所有的空地開放供大眾通行

(C)機場附近之房屋所有權人不得於屋頂上興建鴿舍

(D)屋主要求鄰居鋸除所種樹木侵入其圍牆內的枝幹

【答案】C

【解析】(C)在屋頂上興建鴿舍是所有權人的權利,但為了保護飛機起降的安全,立法者限制機場附近民宅不得興建鴿舍,屬於所有權社會化的概念;(A)(B)(D)皆為所有權絕對的內涵。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六課p.132135所有權絕對與相對原則、所有權社會化。

 

( )17.某國政府在本年有下表幾項資金活動的統計資料,請根據這些資訊,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項目

金額

償還公債利息

5億元

徵收所得稅

10億元

發行貨幣

5億元

發放老人津貼

3億元

支付公教人員薪水

6億元

違規罰款

1億元

國有土地出租租金

1億元

公營事業盈餘繳庫

2億元

(A)政府收入為13億元           (B)政府支出為15億元

(C)政府收支達成平衡            (D)政府收支有盈餘

【答案】C

【解析】(A)根據表格,政府收入 = 所得稅(租稅收入) + 違規罰款(其他收入) +

有土地出租租金(財產收入) + 公營事業盈餘繳庫(營業盈餘與事業收入) = 14(億元)。

由於任意發行貨幣支應政府開銷,將導致物價上漲,嚴重時還會使人不願使用政府發行的

貨幣,因此貨幣發行一般並不列入政府的財政收入。(B)根據表格,政府支出 = 償還公債

利息(債務支出) + 發放老人津貼(移轉支出) + 支付公教人員薪水(消費支出) = 14

(億元)。(C)(D)政府收入與支出都是14億元,達成收支平衡。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六課pp.167-177

 

( )18.某國自甲、乙兩國進口汽車之關稅原本分別為25%40%,當三國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某國對甲、乙兩國進口汽車之關稅均訂為25%。根據上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國原本適用較低之關稅,符合最惠國待遇原則

(B)對不同國家課以相同關稅,符合國民待遇原則

(C)對甲國的關稅維持不變,符合國民待遇原則

(D)對乙國的關稅調降至25%,符合最惠國待遇原則

【答案】D

【解析】(A)(D)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是指,「各會員國必須對其他會員國一視同仁,不

得採取歧視性的差別待遇」,因此若某國對甲國的進口汽車關稅訂為25%,則進口其他會

員國汽車時的關稅也不得高於25%(B)(C)國民待遇原則是指「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後,

享有與本國產品相同的規定與待遇,本國不得對其採取差別待遇」。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三課p.77

 

( )19.經濟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現象常被認為有害永續發展,因而產生了綠色GDP的概念。有關GDP與綠色GDP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碳交易的推動,會使GDP低於綠色GDP

(B)GDP加上污染防治的成本,便是綠色GDP

(C)化工廠改變生產流程並減少廢水排放,可以增加綠色GDP

(D)提高具嚴重污染產業的年產值,對GDP與綠色GDP的貢獻相同

【答案】C

【解析】(A)(B)綠色GDP = GDP – 自然資源折耗環境品質質損,其中自然資源折耗是

指自然資源的用量超過環境再生能力時所產的損失,環境品質質損則是指環境汙染的損

害,以及防治汙染所需的成本。由於在人類目前的經濟模式之下,自然資源折耗及環境品

質質損都會大於0,因此綠色GDP一定低於GDP。碳交易有助於改善空氣汙染、全球暖

化的問題,不過,也可能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導致產品供給減少,經濟產出連帶降低。

因此綜合來看,碳交易短期內將使GDP降低,綠色GDP的變動情形則不確定;長期而言,

碳交易有助於促使廠商邁向低碳生產,將能同步提高GDP與綠色GDP(C)廢水減少有助

於降低自然資源折耗與環境品質質損,將使綠色GDP增加。(D)嚴重汙染產業的年產值提

高同時也會增加汙染,因此對GDP的貢獻將高於對綠色GDP的貢獻。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四課pp.124-125

 

20-21為題組

◎甲和乙是兩位組裝機器的工程師,每12週可組裝之XY兩種機器的數量如下表:

 

12週組裝X機器的數量

12週組裝Y機器的數量

6

3

3

2

 

( )20.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組裝一部X機器的機會成本為2Y機器

(B)乙組裝一部Y機器的機會成本為3分之2X機器

(C)較之乙,甲組裝X機器同時具有比較利益與絕對利益

(D)甲組裝Y機器具有絕對利益;乙組裝X機器具有絕對利益

【答案】C

【解析】不論組裝X機器或Y機器,甲的產量都高於乙,因此甲具有兩者的絕對利益。

另一方面,甲、乙兩人組裝機器的機會成本如下表:

 

1X機器

1Y機器

1/2Y機器(= 3  6)

2X機器(= 6  3)

2/3Y機器(= 2  3)

3/2X機器(= 3  2)

由此可知,甲組裝X機器的機會成本較低,具有X機器的比較利益;乙組裝Y機器的機會成本較低,具有Y機器的比較利益。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一課pp.16-17pp.22-26

 

( )21.甲、乙兩人被要求120週內生產60X機器,Y機器則愈多愈好。以下何者是最好的分工方式?

(A)甲用全部時間組裝X機器,乙用全部時間組裝Y機器

(B)甲、乙各用一半時間組裝X機器,另一半時間組裝Y機器

(C)乙全部時間組裝X機器,甲補足60X機器後,剩餘時間組裝Y機器

(D)乙一半時間組裝X機器,甲補足60X機器後,剩餘時間組裝Y機器

【答案】A

【解析】甲組裝X機器的機會成本低於乙,若他全力組裝X機器,則以每126部的速

度,120週正好可以組裝60(= 120 12  6)。相較之下,若甲少組裝1X機器,改

由乙補足,則兩人因此所放棄的Y機器將從1/2部增為2/3部,將使Y機器的總產量下滑。

由此可知,應由甲全力生產X機器,乙全力生產Y機器。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一課pp.22-26

 

22-24為題組

◎我國近期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其中甲廠商大量進口不可食用的油品,精煉後販賣給食品製造業者製造食品,再販賣供消費者食用。主管機關在尚未確定甲的行為是否違法前,即公告曾向甲購買油品的食品製造業者名單及生產之產品,並命相關產品應為預防性下架。主管機關查證確定甲的行為違法後,裁處甲最高法定額度的罰鍰,並命甲應立即停業。此事件亦導致醫療專業出身之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部長辭職,其後由食品專家繼任部長。

 

( )22.有關上述部長因此食品安全事件而辭職一事,下列敘述何者較為正確?

(A)食品問題並非部長專長,本無須負責,其辭職乃是個人責任感的表現

(B)依責任政治精神,若尚未發現民眾因此食安事件患病,部長不宜請辭

(C)若是輿論沸騰群情激憤,負責相關業務之政務官員本來就應主動辭職

(D)食品衛生乃是衛生福利部所管轄之業務,故部長實難脫督導不周之責

【答案】D

【解析】在民主社會中,當政府官員在施政上有違民意,或政策成效不彰,都可能透過辭職來擔起政治責任,此為責任政治的一部分。(A)雖然部長並非食品安全之專家,但食品安全為衛福部所管轄之業務,部長為食安風波請辭以示負責乃是責任政治的表現。(B)無論是否有民眾因此患病,部長都可請辭以示負責。(C)無論輿論激憤與否,負責相關業務的政務官都可主動請辭。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二課p.34責任政治。

 

( )23.關於主管機關對於此事件之處理,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主管機關命令業者將產品預防性下架,但甲的行為是否違法並未確定,因此無法律保留原則的適用

(B)主管機關為保護消費者而公告食品製造業者名單,雖然只具有提供資訊的功能,仍須有法令的依據

(C)因為甲的違法情節相當嚴重,主管機關於裁處甲最高額度的罰鍰之前,無須給予甲陳述意見之機會

(D)為避免甲繼續違法行為而危害國民健康,主管機關命甲停業,停業期間得視甲之改善情形隨時終止

【答案】B

【解析】(A)將產品下架侵害甲的權益,必須受到法律保留原則的限制。(B)主管機關公告食品製造業者的名單,可能會侵害相關業者之權益,須有法令之依據始可為之。(C)主管機關對甲裁處罰鍰之前,依據正當程序原則,必須給甲陳述意見的機會,不因甲的違法情節嚴重與否而有別。(D)停業處分不會因為甲在停業期間有所改善而終止。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五課p.110-111118

 

( )24.上述食品安全事件接連發生,主要是因為下列何種現象?

(A)食用油生產存在共有財悲歌的問題  (B)廠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

(C)市場上對食用油的需求遠大於供給  (D)廠商的壟斷力量使得市場缺乏競爭

【答案】B

【解析】(A)食用油屬於具備排他性與獨享性的私有財,而非具備獨享性但無法排他的共

同資源(包含無主物與共有財),因此不會產生共有財悲歌。(B)廠商隱瞞油品原料來源,

導致消費者因為不知情而食用不良油品,屬於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所引發的問題。(C)(D)

從題幹無法推斷。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第五課pp.140-141